设计说明
以水为起源,与海共存自古便是疍家的传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疍民逐渐转移到岸上,以及千篇一律的网红建筑的渗透,疍家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摇摇欲坠。本设计以疍家渔船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建筑全民参与、传播效力、融合在地性、经济性进行设计,依靠对疍家鱼排的部分肌理进行重新整合,引入龙舟比赛模式来吸引客流;通过单体房屋的改建以及大场景的塑造,为游客提供一个具有疍家风味的龙舟比赛体验。
用龙舟赛事活动改变海南陵水疍家新面貌:
新时代+新业态+新改造=新面貌
·
▲设计视频
《海上方程式》
团队成员:孙榆婷、孙彬
单位/学校名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说明
目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2022年疫情进入常态化防疫后的海南旅游经济积极复苏再次进入旅游发展快车道。陵水新村港作为一个港湾,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独特的疍家文化,具有旅游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产业,使游客们在度假的时候,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外,还要感受到具有独特魅力的区域文化,是本设计的主要出发点。设计以海上方程式为基础,着力于空间营造、生态可持续、产业升级以及模块建造,通过功能叠加、节能减排、效益乘积、模数整除四个方面对渔排进行改造。从而打造出“疍家文化+陵水风景”的良性设计,并弘扬文化自信,实现陵水发展目标,推进海南自贸区的建设发展。
·
▲设计视频
A.《无尽海岸的聚会》
团队成员:李响、仝紫天、陈博文、田雨
单位/学校名称: 西安超理想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说明
疍民入海,视水为陆,以舟作家,终年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故称“疍家”。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不少疍家人选择上岸定居,而由于群体数量的减少,使本就生活条件艰辛的疍民变得更为困难。与此同时,极具有特点的疍家文化被大众所注意,在这个挑战与机遇的大背景下展开了我们此次的设计。
首先,我们以疍民传统船屋出发,以“舟”为形体回应疍文化,让每个小房子都好似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之上,使建筑群变为船群。其次,我们并非局限于设计民居或餐厅某一单体建筑,而旨在创建一种模式——在海上可以轻而易举地搭建,建筑材料唾手可得,造价低廉,满足海上气候条件,适应多种不同人群与功能的需求变化等。最后,我们的理想是将疍家渔排打造成为新兴文化社区,本地渔民乐居,外来游客乐游,共同领略疍家文化,来一场“无尽海岸的聚会”。
·
B.《一湾渔歌》
单位/学校名称: 普罗建筑
团队成员: 冯超越、金泰霖、宫一帆
姚虹伶、吴艾琳、周舒宁、傅俊凯
设计说明
我们主张一种渐进代谢的方式完成传统渔排村落向文化旅游社区和生产社区交织互动的转型,所以我们无论整体概念、场地规划还是形式空间均在找到两者的平衡。
新村渔排聚落因湖中一片开阔浅滩而自然形成了一道湾,又因渔排自然的连成长条形的小型聚落单元,我们因势赋形,在端头设置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并利用步道将所有空间和民居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湾面向开阔浅滩的线性空间。由此我们便置入了一个渔排社区代谢的种子,我们相信他将会继续生长,重塑整个渔排社区。
此外我们还植入了一个漂浮的舞台,他既像是海上的灯笼,又像是被张拉开的鱼笼,为各种表演提供极富张力的空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旅客,渔民都融入在这夜色之中,一片世外桃源。
·
C.《疍水集》
单位/学校名称: 达博瑞科技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 王喆、杨明雪
设计说明
疍水集,以疍家渔排为模块原型的市集,依靠独特的结构漂浮在海水之上,游客需要乘船,才能在市集之中进行游逛购物。市集中,售卖模块可以当地特色产品以及本土风物为主,在为外来游客提供新奇体验的同时,兼顾本地居民的购物需求。除售卖模块外,还设有休闲模块、浴场模块、公共空间模块,丰富的功能,使市集更具可逛性与可玩性。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疍家渔文化的特殊材料。如渔网的介入,不再用于捕鱼,而是作为这样的顶棚出现;以及原本用来在夜间捕鱼的灯泡,被作为舞台光源出现。
疍水集的设置,除了为外来游客及当地居民提供服务,还为疍家人提供了更多工作上的选择。在疍家渔排拆除后,疍家人依旧可以在市集之中寻找到靠海为生的机会。
·
《不平疍的聚落》
团队成员: 周诗邈、罗琪、方天圆、金奕戎
单位/学校名称: 有物间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说明
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始于对疍家渔排中现有民居的分解与重组,尝试理解疍家的传统生活方式,通过空间的手法把疍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相结合。通过空间最底层的功能逻辑结合建造的可行性,以及水上共栖生活的拓展性,来实现一个新的疍家民居形态。
我们预期的这些产业模式是动态的,可以灵活调整。疍家民居设计,作为设计者希望提供给当地居民一个生产生活提升的方法论框架,而实际的使用,社区产业的选择,则更多的是取决于使用者本身。给使用者留出足够灵活和充满可行性的空间框架是设计的基准点,而使用中的变化将成为设计的延伸使疍家民居空间具有拥抱未来的可持续性以及可延展性。
·
王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筑作为个体,实际上是人生活的空间,最早的建筑只是基本的躲避风雨,抵御自然灾害。但是城市也需要不同的建筑,每一个建筑都有它自己的类型、造型、表情以及独特作用,如此在城市中各得其所。建筑对于城市来说,既要有个性,但也需要合群。在做设计时要去营造一种氛围,以空间去构建场景和情境,所以建筑它不仅仅是一个形态问题,也有关它的业态、情态,这样空间才有活力,有烟火气,弥漫出鲜活的生活状态,新旧并存,这才有生态。
本次陵水疍家海上渔排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会以创新的理念和设计给陵水带来新的气象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不管是疍家渔排的改造还是公共空间营造,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不仅会对原貌有所调适和更新,还要将疍家渔排的特点有所延续,设计的新意能有着对地方传统的敬意。
高鲁东
国内知名建筑师
杭州大清谷旅游风景区开发合伙人
原奥运选手/皮划艇亚洲冠军
国家皮划艇队教练
通过踏勘疍家渔排,我认为疍家渔排是上天赐予的好地方,国内有许多类似渔排的海上生存状态及模式,如浙江沿海、辽中湾等海域主要以养殖为主,海上生活的人群较少,但是海南疍家渔排是成规模的,并且它有足够长远的历史底蕴,世世代代的疍家人生活于此。
希望在这次竞赛中可以帮助海上渔排做出一个好的海上模式,不仅是对海上居民生活、海上业态及就业人士都能够带来好处,还能吸引大量游人体验海上独特的生活模式,同时也能够增加海上经济及就业人士的收入,许多独特灿烂的海上渔排文化期待后续发掘。
王旭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
博鳌文创院执行副院长
陵水疍家渔排设计竞赛的参赛作品和团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设计师们对这一传统生活方式活化石的关注与畅想,既体现了对在地文化的深度调研和尊重,又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空间及生活方式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创新。不仅让疍家渔排这一海上游牧的形态更好的被大众所认知,同时也推动了对生态可持续,在地文化可持续,商业经营可持续的深度思考。在单体建筑改造赛道,设计师们给出了非常实用又尊重成本限制,在有限的条件内,创造了更好的居住体验,让海上旅居成为可能。
而在公共空间设计赛道,我们看到了海上市集,海上龙舟赛,海上婚礼堂,海上美术馆,海上餐厅,海上舞台等非常多元化的创新体验方式,引发了大家对这一海上奇观从生活到文旅的无限遐想空间。此次竞赛让我们看到在有敬畏心有美好愿景的前提下,群体智慧创新为传统空间与传统文化带来的化学反应,让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加入我们,不仅关注形式创意,更把设计思维应用在从文化到运营更广泛的体验维度中去,从狭义设计走向广义设计!
在本次陵水疍家海上渔排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师和团队,针对疍家渔排的文化特点、在地生态文旅、历史资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开放创新的同时与时代风貌碰撞。此次竞赛作品不仅在模块设计上展现了创新性,而且植入了传统民俗活动,还对面临的海洋问题做出了朴素而切实可行的回应,这种综合性的考虑表明设计团队们对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关切,为社区提供了更为长远的发展愿景。
在未来我们也期待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区规划、运营前置以及住宿单元改造这三个层面打造提升,以确保其长期可持续性,成为社区的发展引擎。
陵水是富于内容与活力之地,在这里,AIM组委会携手参赛者经历了天马行空的超现实主义情景、直达心灵的奇旅仙境、感受乐观热情的风土人情,将珍贵回忆与收获植根于陵水潟湖的美丽之处,创造自然世界与建构世界和谐融合的家园。
竞赛结果的角逐出炉,预示着竞赛的结束,再次感谢所有参赛团队的倾情付出!让我们共同见证陵水疍家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