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达利豆本豆这种针对经销商的进货模式实际上是为缓减公司的资金压力,属于风险转移,对经销商而言确实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豆本豆究竟是真正的热卖?还是大部分产品仍旧停留在经销商库存里?这或许只有达利创始人许世辉自己最清楚。
许世辉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2021年达利食品增收不增利,在营收个位数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却出现自2015年上市以来首次下滑。
早在2016年,达利食品的营收、净利增速便双双出现断崖式下滑。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5-2020年,达利食品营收增速分别为13.2%、5.8%、11%、5.38%、2.45%、-1.9%,2021年虽然有所好转,但这与2020年疫情导致的基数较低有关。
净利增速更是不堪,增速从2015年的40.24%骤跌至2016年的7.7%,此后一路增长乏力,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净利润增速降至0.2%,如今更是陷入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达利食品收到的政府补贴高达6.72亿元,相比2020年的4.29亿元,同比增长56.64%。然而就是在政府补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达利食品净利润却不增反降,这也意味着达利食品盈利状况要比财报呈现的数字还要坏得多。
或许很多人都想知道: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狂奔20多年达利,究竟遇到什么坎儿了?
达利遇到的天花板与宗庆后遇到的瓶颈如出一辙: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那批传统企业,徒有硬件实力,但软件实力跟不上,研发创新投入太少,不具备创新基因。一旦进入现在的新生代消费时代,面对丰富多样的消费需求,达利、娃哈哈等传统企业显得束手无策。
比如,消费者的口味在不断变化,达利园蛋黄派、可比克薯片等休闲零食,口味多年如一日,很难获得95后、00后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加上年轻人日益健康的消费观念,高盐、高油脂的产品渐被冷落。
另一方面,达利食品主打的低价策略也正在失效,随着食品饮料市场的成熟,比达利更“达利”的各路中小食品厂开始攻占低线市场,比如吃好点、达禾川等山寨品牌让人防不胜防。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创新加速、消费迭代,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例如脏脏包、星空棒棒糖、肉松小贝、蟹黄瓜子、零糖饮料等,有的品牌只火了不到一年,甚至几个月就消失在大众视野,这也让达利食品的“跟随策略”无从下手。
多重因素造就的结果便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达利原地踏步。
2020年,许世辉在达利食品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曾自信地定了一个小目标:“到2025年,我们会有4个品牌超百亿,分别是达利园、豆本豆、美焙辰和乐虎”。
能否迎来新生?达利正在不断尝试
日前,豆本豆力推“植物有机”系列豆奶,寄望通过打“有机”概念晋级高端市场,通过提档价格区间来改善盈利不佳的现状。关于这个举措的可行性,乳业新媒体领导者《食悟》接下来将持续关注解读。
如果阅读本文的你是达利或豆本豆的经销商,如果你遇到厂家蛮横压货,或者费用、定金、保证金迟迟得不到结清的情况,可以向食悟爆料,我们将与你站在一起,维护经销商的合法权益。
把你遇到的情况和联系方式在本文底部以写留言的形式反馈给我们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